公元前499年,孔子在五十三岁时晋升为鲁国的大司寇。表面上看,这是一项充满荣耀的职位,但背后却隐藏着无尽的无奈。尽管孔子名义上掌管相政大权,实际上却毫无实权,权力的核心早已被那些权臣所把持。身处其中的孔子大旗策略,虽然身居高位,却在官场中被孤立排挤,深刻体会到人情的冷暖与官场的险恶。更为令人沮丧的是,鲁国的君主将孔子视为棋子,每当国君想做一些触犯大臣或官员的事情时,便会把孔子推到前线,作为替罪羊。结果,孔子不得不冒着得罪整个朝堂的风险,这样的官场生涯不仅让他深感无力,也让他愈发意识到,为官之道不仅仅是靠能力,更多的是要懂得如何经营人际关系,而这一点孔子显然不擅长。两年后,在鲁国难以继续立足的孔子,决定踏上了周游列国的旅程。
此时,孔子已经五十五岁,本该安享晚年的年纪,却依然不甘命运的安排,毅然离开了鲁国,开启了长达十余年的漂泊生涯。期间,孔子不仅饱经风霜,几度险些丧命,还不断宣扬自己的学说,梦想着有朝一日能遇到一位明君,真正欣赏他的“礼”并用其治理国家。然而,尽管他如此辛苦地传播自己的思想,这个梦想始终未能实现。政治抱负未能达成的孔子,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文化教育上。在弟子们的协助下,他修订了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、《乐》,为《周易》作序,撰写了《春秋》,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。
展开剩余82%公元前479年,孔子因病去世,临终时,他依旧没有忘记自己伟大的理想:如果能够有一位明君,真正理解他,依靠自己的“礼”来治理国家,使得社会和谐安定,那么他将心满意足。孔子虽已离世,但他的光辉却没有因此消失,反而随着弟子们的传承而愈加耀眼。孔子的学说不仅在中国广泛传播,还远播海外,成为万世师表。孔子门下有三千弟子,贤人七十二,其中最为勇猛的当属子路。他在临死之前,曾向对手提出一个非常奇怪的要求,这一举动至今仍被后人耻笑。然而,若我们真正理解子路的精神,便会发现其实我们误解了他。
子路,字仲由,又名季路,是鲁国人。作为孔子门下的弟子之一,子路的个性最为鲜明。他为人直率刚烈,喜欢武力,常给人一种莽撞粗犷的印象,但他绝不是普通的莽汉。孔门十哲、二十四孝、七十二贤,这些孔子弟子们争相争取的荣誉,子路全部都获得了,而且他还有一个独特的身份,那就是在孔子周游列国的过程中,子路一直担任着忠实的随行护卫。如果没有子路,孔子是否能够安全回到鲁国,甚至成了个问题。毕竟在那个战乱频繁的时代,杀人越货并非口头上的威胁,随时可能成为现实。
子路为什么甘愿跟随孔子?这与孔子的人格魅力息息相关。孔子不仅在文化上博学多才,而且在底层社会的影响力极为强大。许多人一旦认可孔子,便会终身追随。子路便是其中之一。出生贫寒的子路,从小就靠做各种劳作来维持家计,常常因贫困而吃不起饭,常去山里挖野菜充饥。或许是因为生活艰辛,子路的体格非常强壮,也因此学得了一身武艺。为了显示自己的威猛,他常常戴着象征雄风的帽子,佩戴着装饰公猪形象的宝剑。对他而言,手中的剑便是最有力的信仰,任何事都需要先问问自己的宝剑是否同意。
起初,子路并未对孔子的学说产生兴趣,甚至曾屡次冒犯孔子。史书上对孔子是如何收服子路的有多种说法,最常见的解释是孔子以理服人,晓之以情,让子路意识到“礼”的重要性。然而,这种说法并不一定完全准确。要想收服子路,孔子首先需要击败他最引以为傲的东西——他的武艺。难道孔子真的懂武功?答案是肯定的。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顾晓鸣曾指出,孔子不仅会武功大旗策略,而且武艺高强。正因如此,子路才心甘情愿追随孔子。孔子知道,子路是一位非常难得的学生。子路认定孔子后,便一直尽心侍奉他,成为孔子身边侍奉时间最长的弟子之一。
子路对孔子极为推崇,然而,他并非盲目崇拜。如果孔子的做法不合适,他敢于提出批评。有一次,孔子前往拜访卫灵公的夫人南子,这位夫人以美色和淫乱著称,这令子路非常愤怒,直接批评孔子不应该做出如此行为。公元前480年,子路完成了护送孔子周游列国的任务,正当此时,子路曾效忠的孔悝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。孔悝的母亲伯姬深谙政治手段,试图除去卫出公,推举自己的弟弟蒯聩为君,并胁迫孔悝参与其中。孔悝虽然不愿意,但卫出公却已经逃亡至齐国。子路得知孔悝被胁迫后,立即决定前往卫国救援。途中,子路遭遇了蒯聩手下的围攻,混战中,子路的冠缨(帽子上的带子)被敌人砍断。此时,子路没有急于反击,而是提出了一个非常奇怪的要求:“等我先把冠缨系好,再继续决斗。”
这一要求看似轻率,然而子路的行为却有着深刻的意义。他宁愿放下兵器,先将冠缨系好,这体现了他对“礼”的坚守。然而,敌人趁机一拥而上,将子路打成了血肉模糊。当这一消息传到孔子耳中时,他悲痛万分,并表示从此再也不吃肉酱。虽然许多人对此不解,但实际上,孔子对食物有着严格的讲究,曾有“八不食”的名言,其中“不得其酱,不食”便是对食物的一种高标准要求。当孔子决定拒绝肉酱时,实则是对子路的深切悼念。
子路临终时曾说过一句话:“君子死,冠不免。”这句话意味着,君子即便死去,衣冠依旧要整齐。这不仅是子路对“礼”的坚守,也是他对信念的不放弃。在面临生命危险时,他依然选择坚持自己的原则。虽然后人往往笑话子路在临终时仍旧关心衣冠整齐,但如果我们深入理解子路的精神,就会发现他是始终坚守自己信念的贵族精神的体现。
子路的死与宋襄公的死有异曲同工之妙,他们宁愿失去生命,也不愿失去身为贵族的尊严和信仰。今天,我们是否应该嘲笑他们呢?至少我认为,拥有信念的人不该被轻视。贵族精神虽然已经不再被时代所推崇,但信念有时比生命更为重要。如果每个人都为了活下去而放弃内心的信仰,这个社会将会变得怎样?我不敢想象,但至少在新中国成立之前,那些为了信念而奋斗的英勇之人,付出了自己的生命,才换来了今天的和平。
参考文献:《左传》、《史记》等。
(图网,侵删)\"
发布于:天津市尚红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